干露露 經過十八天的抗爭,埃及總統穆巴拉克終於下台,結束三十年來的獨裁統治,但埃及是否真的會走向民主?民主浪潮是否會繼續在阿拉伯世界發酵?外界都高度關切。

 穆巴拉克自一九八一年執政,即採取親美路線,強調「穩定勝過一切」,不但使他成為中東多次衝突中一股安定的力量,也被西方國家視為忠實的盟友;無論波斯灣戰爭、巴勒斯坦抗暴、美軍入侵伊拉克、以色列攻擊黎巴嫩或砲轟加薩走廊,穆巴拉克都擔任居中調停的角色。

 然而,他執政以來,對內實施鐵腕統治,埃及始終處於緊急命令及戒嚴狀態,他的家族更大肆貪瀆,累積財富估計在四百億美元到七百億美元之間。儘管三十年來遭遇十次暗殺,他都能幸運逃過一劫,沒有想到這次在民眾的壓力下,竟然被迫下台。

 這次埃及革命成功,與其說是偶然,毋寧說是必然。突尼西亞的「茉莉革命」,固然有激勵催生的作用,但埃及民眾對貧富懸殊的不滿及對穆巴拉克專制腐敗、迫害人權及的痛恨,才是革命最大的動力。

 值得重視的是,推翻穆巴拉克並非軍隊叛變,也不是靠政客煽動人心,而是無數的平凡百姓和無遠弗屆的網際網路。去年六月,二十八歲的薩伊德被警察凌虐致死,Google在中東及北非地區的行銷經理戈寧在臉書開設「我們都是薩伊德」專頁,發文呼籲人民反抗政府,爭取自由民主;上月中旬戈寧貼文號召民眾在一月二十五日走上街頭,參與示威的兩萬人就高呼要稱穆巴拉克下台;隨後戈寧遭埃及當局羈押十二天,獲釋之後他不但成為反政府抗爭的代言人;同時組織網路大軍,鼓舞群眾投身推翻穆巴拉克政府的志業,儘管埃及政府在群眾走上街頭後,封鎖網路和行動電話,但Google和推特合作推動「語言推特服務」,突破網路封鎖,藉由數百萬人民自主發聲,終於推翻掌權三十年的獨裁者。

 對於埃及來講,這當然是人民的勝利,但誠如美國總統歐巴馬所說「這並不是埃及變革的結束,而是開始,許多問題仍然未解決」,因為穆巴拉克固然下台,卻由埃及軍方「武裝部隊最高委員會」接掌政權,大權在手的國防部長坦塔維一向被視為穆巴拉克的走狗,一直都傾向於維持現狀,未來是否會讓埃及真正走向民主?人民的勝利是否真能轉化為民主的落實?外界都普遍懷疑。

 一般而言,埃及未來的動向不外有三種可能。其一、走向伊朗模式,由伊斯蘭教組織掌權,激進回教份子當政;其二、走向羅馬尼亞模式,藉由民主形式,軍方重新掌握政權;其三、走向印尼模式,經過混亂的過渡階段,逐漸形成民主體制。顯然無論哪一種走向,軍方都將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,坦塔維能不能夠體認時代的趨勢和人民的要求?恐怕才是埃及治亂的關鍵。

 至於埃及的變革最大的影響,當然是阿拉伯世界。目前葉門、阿爾及利亞、約旦、利比亞、巴林,甚至沙烏地阿拉伯都出現了群眾示威和反政府的聲浪,是否會形成滾雪球效應?這些國家的統治者當然都人人自危。

 可以想見,網際網路尤其是推特、臉書和Youtube網站,未來在組織、動員和對外傳播訊息上,勢將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,任何執政當局,都無法完全封鎖,這當然是埃及革命給世人最大的啟示。

【中央網路報】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net 的頭像
    net

    netreview

    n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